罗普司亭(romiplostim)是全球首个上市的新一代拟肽类、长效血小板生成素受体激动剂(TPO-RA)[
罗普司亭是一种可结晶片段(Fc)-多肽融合蛋白[
罗普司亭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呈非线性和剂量依赖性,与靶点介导的药物处置相关[
在成年慢性ITP患者中,罗普司亭相比安慰剂可显著增加和维持Plt[
罗普司亭用于不同原因所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研究数据
研究人群 | 研究类型 | 干预方案(患者数) | 研究结果 |
---|---|---|---|
成年人ITPa | Ⅲ期,为期24周[ |
罗普司亭(83例)对比安慰剂(42例) | 持久血小板反应的患者比例:61%比5%, |
总体血小板反应的患者比例:88%比14%, |
|||
Plt≥50×109/L的平均时间:15.2周比1.3周, |
|||
减少或停止基线伴随ITP药物治疗的患者比例:87%比38% | |||
Ⅲ期,为期52周[ |
罗普司亭(157例)对比标准治疗(77例) | 血小板反应的患者比例:71%~92%比26%~51% | |
接受脾切除术的患者比例:9%比36%, |
|||
治疗失败发生率:11%比30%, |
|||
Ⅲ期,为期24周[ |
罗普司亭N01(144例)对比安慰剂(72例) | 持久血小板反应的患者比例:61.8%比0, |
|
Plt≥50×109/L的平均时间:15.9周比1.9周 | |||
接受急救药物的患者比例:15.3%比44.4%, |
|||
首次达到血小板反应的中位时间:3.29周比18.86周, |
|||
Ⅱ期,为期12个月[ |
罗普司亭(75例) | 获得血小板反应的患者数:70例(93%) | |
血小板反应的中位累积时间:11个月 | |||
首次获得血小板反应的中位时间:2.1周(95% |
|||
停用罗普司亭后达到无治疗缓解的患者数:24例(32%) | |||
儿童ITP | Ⅲ期,为期24周;随后进入扩展阶段(中位治疗持续时间2.6年)[ |
随机阶段:罗普司亭(42例)对比安慰剂(20例) | 持久血小板反应的患儿比例:52%比10%, |
不同年龄段亚组中获得持久血小板反应的患儿比例:38%比25%(1~6岁)、56%比11%(6~12岁)和56%比0(12~18岁) | |||
扩展阶段:罗普司亭(37例) | 总体血小板反应的患儿比例:71%比20%, |
||
Plt≥50×109/L的中位时间:12周比1周, |
|||
扩展阶段:获得血小板反应的患儿比例为94%;维持血小板反应的中位时间比例超过3/4的患儿比例为72%;达到无治疗缓解的患儿15例;维持无治疗缓解的中位时间为1年 | |||
Ⅲb期,中位治疗时间3年[ |
罗普司亭(203例) | 获得血小板反应的患儿比例:88.2% | |
维持血小板反应的中位时间比例:50%(治疗开始6个月内)、78.2%(3年治疗期间) | |||
达到无治疗缓解的患儿数:11例(5.4%) | |||
CIT | Ⅱ期,分为随机阶段和单臂阶段,随后进入扩展阶段(≥1年)[ |
随机阶段:罗普司亭(15例)对比安慰剂(8例) | 随机阶段治疗开始3周内达到Plt≥100×109/L的患者比例:93%比12.5%, |
单臂阶段:罗普司亭(37例) | 随机阶段和单臂阶段:治疗2周时平均Plt为141×109/L;治疗开始3周内Plt≥100×109/L并恢复化疗的患者比例为85%(44例) | ||
扩展阶段:罗普司亭(21例) | 扩展阶段:未发生导致延迟化疗时间或降低化疗药物剂量的患者数为14例;因CIT延迟化疗时间而通过增加罗普司亭剂量得以控制的患者数为4例 | ||
多中心、回顾性队列研究[ |
罗普司亭(173例) | 达到血小板反应的患者比例:71%(实体瘤)、10%(血液肿瘤) | |
避免化疗药物剂量减少/化疗时间延迟的患者比例:79% | |||
避免血小板输注的患者比例:89% | |||
回顾性研究[ |
罗普司亭(22例) | 获得血小板反应的患者比例:94% | |
恢复细胞毒性化疗方案(≥2个化疗周期)的患者比例:100% | |||
因血小板减少需延迟化疗的患者比例:94%比36%, |
|||
因血小板减少需至少降低1次化疗药物剂量的患者比例:78%比18%, |
|||
AA | Ⅱ期、开放标签、单臂、剂量递增、扩展b [ |
罗普司亭(35例) | 中位治疗持续时间:53周 |
获得血小板反应的患者比例:剂量探索阶段为30%(6 µg/kg组3例、10 µg/kg组7例);扩展研究阶段为55%(第46周至第53周)、30%(第2年和第3年) |
注:ITP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lt为血小板计数;CIT为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AA为再生障碍性贫血;HSCT为造血干细胞移植;MDS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sA为环孢素A;ATG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既往至少接受一种ITP药物治疗;b既往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反应不佳;c既往未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且输血依赖;d接受脐血移植的患者;e与未接受罗普司亭治疗的回顾性数据比较
罗普司亭用于不同原因所致血小板减少患者的临床研究数据
研究人群 | 研究类型 | 干预方案(患者数) | 研究结果 |
---|---|---|---|
AA | Ⅱ~Ⅲ期、开放标签、单臂、扩展b[ |
罗普司亭(31例) | 达到血液学反应的患者比例:治疗第27周时为84%(95% |
达到血液三系反应的患者比例:治疗第53周时为39%(95% |
|||
Ⅱ~Ⅲ期、单臂、开放标签c[ |
罗普司亭联合CsA和ATG(17例) | 治疗第27周时达到血液学反应的患者比例:76.5% | |
达到首次血液学反应的中位时间:93 d(63~181 d) | |||
Ⅱ~Ⅲ期、开放标签、单臂c[ |
罗普司亭联合CsA(24例) | 治疗第27周获得血液学反应的患者比例:41.7% | |
达到首次血液学反应的中位时间:92 d(31~133 d) | |||
HSCT后血小板减少 | Ⅱ期、单臂,为期最多6周[ |
罗普司亭(59例) | Plt平均升高值e:治疗第21天为40×109/L(95% |
Ⅰ~Ⅱ期、单臂,为期12周[ |
罗普司亭(19例) | 获得血小板反应的中位时间:45 d | |
获得持续血小板反应的患者数:16例 | |||
Ⅰ期、单臂,为期6周d[ |
罗普司亭(20例) | 达到Plt≥50×109/L的患者比例:90%比75%(匹配历史对照组) | |
达到Plt≥50×109/L的中位时间:移植后48 d比移植后52 d(匹配历史对照组) | |||
MDS | Ⅱ期,为期20周[ |
罗普司亭(15例)对比安慰剂(14例) | 达到MDS治疗反应的患者比例:33%(95% |
接受血小板输注的患者比例:47%比57% | |||
Ⅱ期,为期20周[ |
罗普司亭(27例)+阿扎胞苷对比安慰剂+阿扎胞苷(12例) | 有临床意义的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率:62%(500 µg)比71% (750 µg)比85%(安慰剂) | |
接受血小板输注的患者比例:46%(500 µg)比36%(750 µg)比69%(安慰剂) | |||
750 µg罗普司亭相较于安慰剂可有效提高第3个治疗周期第1天的Plt: |
|||
Ⅱ期,为期20周[ |
罗普司亭(27例)+来那度胺对比安慰剂+来那度胺(12例) | 有临床意义的血小板减少事件发生率:29%(500 μg)比62% (750 µg)比67%(安慰剂) | |
因血小板减少而调整来那度胺剂量的患者比例:36%(500 μg)比15%(750 µg)比50%(安慰剂) | |||
Ⅱ期,为期58周,随后进入5年随访期[ |
罗普司亭(160例)对比安慰剂(80例) | 出血事件的发生率: |
|
减少血小板输注: |
|||
提高血小板反应率: |
|||
5年随访期急性髓系白血病的发生率:12%比11%; |
|||
死亡率:56%比54%; |
|||
择期手术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 回顾性研究[ |
罗普司亭(48例) | 获得血小板反应的患者比例:94% |
手术按计划进行的患者比例:96% | |||
计划手术的血小板减少症患者 | 回顾性研究[ |
罗普司亭(18例) | 治疗前后中位Plt变化:47×109/L(11×109/L ~120×109/L)比144×109/L(28×109/L~370×109/L) |
继发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慢性丙型肝炎、肝硬化伴血小板减少症且对标准治疗无反应的患者 | 单臂、开放标签[ |
罗普司亭(35例) | 达到Plt≥70×109/L的患者比例:33/35 |
平均Plt峰值和达峰时间:99×109/L(73×109/L~240×109/L),21 d | |||
等待HSCT或因各种原因放弃移植的湿疹-血小板减少伴免疫缺陷综合征儿童患者 | 回顾性研究[ |
罗普司亭(67例) | 获得血小板反应的患者比例:33% |
获得血小板部分反应的患者比例:27% | |||
无血小板反应组中发生2级出血的患者比例:治疗前63%比治疗1个月21% |
注:ITP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Plt为血小板计数;CIT为化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AA为再生障碍性贫血;HSCT为造血干细胞移植;MDS为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CsA为环孢素A;ATG为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既往至少接受一种ITP药物治疗;b既往接受免疫抑制治疗反应不佳;c既往未接受免疫抑制治疗且输血依赖;d接受脐血移植的患者;e与未接受罗普司亭治疗的回顾性数据比较
成年新诊断或持续性ITP患者应用罗普司亭也可获益,超过90%的患者获得血小板反应,部分患者在停用后达到无治疗缓解[
儿童ITP患者接受罗普司亭治疗亦可长期维持血小板反应,其中部分患儿可达到无治疗缓解,且健康相关生命质量提高[
罗普司亭单药或联合IST可有效提升初治和IST难治AA患者的Plt,持续维持血小板反应,并诱导血液三系反应(
罗普司亭可有效纠正实体肿瘤及血液肿瘤患者化疗后的Plt下降,减少血小板输注,使患者恢复化疗,并降低因发生CTIT而延迟化疗或降低化疗药物剂量的风险(
血小板减少是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后的常见并发症,可导致患者出血风险增加和预后不良[
适用于对其他治疗(如皮质类固醇、免疫球蛋白)反应不佳的成年(≥18岁)慢性ITP患者;仅用于因血小板减少和临床条件导致出血风险增加的ITP患者,不应以将Plt恢复至正常水平作为治疗目的[
推荐起始剂量为1 µg/kg,每周皮下给药1次。出血风险较高者可从3 µg/kg起始。最大给药剂量为10 μg/kg每周1次。罗普司亭应采用能使Plt达到并维持≥50×109/L的最低剂量。具体剂量调整方案见
罗普司亭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剂量调整方法
血小板计数 | 剂量调整方法 |
---|---|
<50×109/L | 增量1 μg/kg |
≥50×109/L且≤200×109/L | 维持能降低出血风险所需的最低治疗剂量 |
>200×109/L且≤400× 109/L | 减量1 μg/kg;若减少至1 μg/kg后血小板计数≥200×109/L,应停药,当血小板计数<50×109/L时重新开始1 μg/kg给药 |
>400×109/L | 暂停使用该药;每周监测血小板计数直至<200×109/L,以低于停药前给药剂量1 μg/kg的剂量重新给药 |
治疗过程中应每周监测1次Plt直至其稳定,即在不调整用量的情况下,应维持Plt≥50×109/L至少4周。Plt稳定后,也应每4周监测1次Plt。此外,以最大给药剂量(10 μg/kg每周1次)连续给药4周后,若Plt仍未升高至可避免临床严重出血风险的水平,应停用罗普司亭,并给予对症处理[
罗普司亭可作为成年和儿童ITP患者二线治疗的首选药物[
对IST反应不佳的AA患者可考虑使用罗普司亭,起始剂量为10 µg/kg,每周皮下给药1次,根据Plt和临床症状调整给药剂量(以5 µg/kg为单位增减剂量),最大给药剂量为20 μg/kg每周1次,具体可参照
罗普司亭治疗免疫抑制治疗反应不佳的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的剂量调整方法
Plt | 剂量调整方法 |
---|---|
连续4周未观察到Plt增加a | 增量5 μg/kg(每4周增加1次,直至观察到Plt增加) |
≥200×109/L且≤400×109/L | 减量5 μg/kg |
>400×109/L | 暂停使用该药;若Plt降至<200×109/L,原则上以低于停药前给药剂量的剂量重新给药;若停药前给药剂量≤5 μg/kg且Plt降至50×109/L,以与停药前给药剂量相同的剂量重新给药 |
注:Plt为血小板计数;aPlt增加指对于非输血依赖患者,Plt较基线升高≥20×109/L,或Plt≥10×109/L且相比基线升高≥100%
罗普司亭已被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用于ARS造血综合征治疗,以提高急性暴露于骨髓抑制剂量辐射的成年和儿童患者(包括足月新生儿)生存率[
目前罗普司亭在国内外均尚未获批CTIT适应证,但基于TPO-RA在CTIT治疗领域的研究证据,可考虑使用罗普司亭治疗CTIT,起始剂量为(2~4)µg/kg,每周1次皮下给药,每周增加(1~2)µg/kg,最大剂量为10 μg/kg,直到Plt升至(100~150)× 109/L[
罗普司亭治疗肿瘤治疗所致血小板减少症患者的每周剂量调整方法
血小板计数 | 剂量调整方法 |
---|---|
<50×109/L | 增量2 μg/kg |
≥50×109/L且<99×109/L | 增量1 μg/kg |
≥100×109/L且≤200×109/L | 维持当前治疗剂量 |
>200×109/L且≤400×109/L | 减量1 μg/kg |
>400×109/L | 减量(1~2)μg/kg,或者考虑暂停使用该药;若暂停使用该药后,血小板计数降至<(200~300)×109/L,以低于停药前给药剂量(1~2)μg/kg的剂量重新给药 |
罗普司亭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随着治疗时间的推移,发生血栓形成、骨髓纤维化等需要特别关注的不良反应比较罕见[
Plt高于正常范围上限的患者理论上可能存在发生血栓形成、血栓栓塞性并发症风险。临床研究显示,罗普司亭组血栓性事件的发生率与对照组相似[
TPO-RA可能增加骨髓中网硬蛋白纤维化的风险,目前尚不确定该风险是否与罗普司亭相关。罗普司亭相关临床研究的汇总数据显示,12例(1.8%)患者发现骨髓网硬蛋白增加,但仅有少部分患者进行了骨髓活组织检查[
在使用抗凝药物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情况下,若停用罗普司亭,可能增加出血风险。停药后应密切监测患者的Plt,以避免出血,对症处理包括停止抗凝和(或)抗血小板治疗、中和抗凝或血小板支持[
罗普司亭治疗儿童ITP患者(≥1岁,既往治疗反应不佳至少6个月)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罗普司亭作为全球首款长效TPO-RA,目前已获批用于既往治疗(皮质类固醇、免疫球蛋白、脾切除治疗)反应不佳的ITP成年和儿童患者、IST疗效不佳的AA患者以及作为ARS造血综合征的应急药物。同时,罗普司亭在CTIT患者中亦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且耐受性良好。此外,国内研发的罗普司亭N01在成年慢性ITP患者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不良反应可控,为成年人慢性ITP的治疗提供了新选择。本共识全面总结和梳理了罗普司亭现有的临床研究数据,并就罗普司亭的合理应用给出了建议,以期为罗普司亭在我国的规范化临床应用提供参考。随着罗普司亭在我国的上市和临床研究数据的不断积累,临床医生用药经验将不断丰富,本共识也将适时做出更新。